智庫建議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及啟示
發布日期:2023-06-13 作者:李耀琨 劉星爍 田煜 信息來源:百亿游戏谘詢有限公司 訪問次數: 字號:[ ]

以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為平台建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聯動機製,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是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對優化產業分工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轉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合理安排生產力布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本文圍繞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簡稱皖江示範區)設立十多年以來的建設實踐,係統梳理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的關鍵問題及對策舉措,分析總結出“皖江經驗”對國內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啟示。

一、皖江示範區的設立背景和主要成效

2010年1月,國務院批複同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簡稱《規劃》),範圍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簡稱“皖江8市”)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簡稱“一區一縣”),共58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聯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簡稱滬蘇浙)。作為全國首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江達海,區位優勢明顯,與滬蘇浙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產業分工互補,合作基礎較好。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複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充分肯定示範區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同意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對規劃進行修訂,展期至2020年。

2022年,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百亿游戏谘詢有限公司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項目組遵循“重大工程—主要任務—規劃目標”三個層次的評估思路,經過多輪現場調研和集中工作,綜合運用指標比較、案例分析、項目統計、專家研討、綜合評分等方法,對實施效果和重大工程完成情況進行係統梳理研究,總結了典型經驗做法,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性提出下階段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政策建議。評估認為,成立以來,皖江示範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設成效顯著,在承接產業轉移、基礎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等方麵成果豐碩,相關經驗做法為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示範區進一步帶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十三五”時期邁上新的台階,為追趕滬蘇浙發展步伐、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等作出了貢獻。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麵: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皖江示範區常住人口3002萬人,占安徽省的49.2%,地區生產總值25565億元,占全省的66.1%。“十三五”時期,GDP平均名義增速達到10.46%,超過滬蘇浙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達8.52萬元,遠高於安徽省的6.34萬元和全國的7.18萬元。合肥市2020年成功躋身GDP萬億城市俱樂部,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從第32位遷移到第21位。

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2010—2020年,皖江示範區三次產業結構由10:56:34調整為5.4:43.1:51.5,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標誌性轉變。“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5年間年均增速達16.49%,高於安徽省平均水平,大幅領先滬蘇浙;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年間年均增速達14.79%,截至2020年底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9.8%,較2015年提高5.7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3346.30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3000.70億元,增長約三倍。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20年,皖江示範區研發投入(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86%,超過安徽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接近江蘇省、浙江省水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4.5件,遠高於全國平均15.8件和全省平均15.4件,5年平均增速達27.75%。各類科研平台和高新企業數量增長迅速,2020年省級以上科研平台數量達到2229家,同比增長14.2%;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771家,占全省79%。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建成3個、在建3個、預研4個,數量居全國前列。

開放合作不斷深化。皖江示範區積極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產業、創新、生態環境、民生等領域全方位對接。不斷加強蘇皖合作示範區建設,毗鄰區域率先突破,在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等領域與長三角地區逐步落實了合作協議及機製。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2020年皖江示範區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達到690億美元和137.6億美元,“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分別為10.56%和7.65%,高於滬蘇浙及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以來示範區外貿依存度持續上升,與滬蘇浙差距逐步縮小。

二、促進產業轉移落地見效的關鍵舉措

十多年來,皖江示範區不斷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子,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通過一係列關鍵舉措,實現產業轉進來、行業能發展、企業信得過、人才留得住、區域全融入,對新時代深入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具有較強示範意義。

加強組織和載體建設,下好產業轉移的“先手棋”

皖江示範區不斷完善組織領導體係,構建多種類型承接載體,為產業轉移和創新發展厚植沃土、創造條件。

設立之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即成立由省長擔任組長的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相關市縣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省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經常與省有關單位及相關市溝通協商,幫助解決皖江示範區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開發園區、城鎮體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職業教育發展、人力資源發展、產業發展等7個重點專項規劃。省人大常委會出台促進皖江示範區發展條例,成為安徽省鼓勵創新、先行先試的首創探索。安徽省因地製宜,設立包括省際合作園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園、中外合作園區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產業園區,積極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合作。2010年設立江北、江南兩個產業集中區,加強省市協同,不斷探索優化集中區管理體製機製;2011年設立中新蘇滁產業園,複製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模式,推廣“雙主體”管理模式,建設“一站式”服務中心;2012年設立馬鞍山鄭蒲港新區,加快推進“管委會+公司”改革,完善招商會商機製,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2020年全國218家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合肥經開區名列全國第11位、中西部第1,蕪湖經開區列全國第13位、中西部第2。

完善政策支持體係,搭建產業轉移的“四梁八柱”

皖江示範區高位謀劃,通過訂立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設立引導產業集聚發展的體製機製,配合產業引導基金,構建起承接產業轉移新格局。

安徽省強化政策導向,整體布局、省市聯動,不斷完善支持產業轉移和創新升級的製度體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麵,2017年出台《安徽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係該領域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有力推動皖江示範區建設創新型現代產業體係。同年設立“三重一大”省級專項引導資金和基金,每年出資60億元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合肥市建立“1+3+5+N”的產業政策體係,將產業政策頂層設計與財政資金創新使用相結合,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為產業基金使用提供指引。同時,皖江示範區聚焦集群式承接,改變過去支持單個企業項目的做法,按照“一個基地(工程、專項)、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批人才”的原則,梯次建設了26個重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37個重大新興產業工程、51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謀劃布局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20年,示範區已經培育形成了1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貢獻超50%,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超過80%。

引進留住龍頭企業,打通產業鏈招商“任督二脈”

皖江示範區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頂格推進“雙招雙引”工作,不斷補鏈強鏈延鏈,實現招商引資與產業集聚的良性循環。

皖江示範區依托位於長三角中心區的區位優勢,搶抓滬蘇浙等省市產業溢出機遇,頂層布局,大力推進產業鏈招商。圍繞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立10個由省有關負責同誌牽頭的產業推進組,分別編製產業規劃和產業地圖,統籌推進產業鏈建設。加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瞄準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產業全鏈條集聚,逐步擴大承接規模,形成“領軍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模式。強化基金杠杆作用,與鏈主企業綁定利益,共同打造產業生態,真正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合肥市依托市屬國有資本平台,以財政資金為基礎設立產業基金,投入高成長性項目,形成“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閉環,先後引進京東方、長鑫電子、維信諾、蔚來、大眾等一批國內外領軍企業,布局建設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帶動上下遊企業快速集聚,形成了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以此為基礎滾動擴大基金規模,構建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基金叢林”,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有效促進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揮原始創新優勢,形成產業轉移的“名片效應”

皖江示範區始終注重發掘自身科創資源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抓好創新、提前布局,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名片,吸引集聚優質企業人才,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皖江示範區通過創建首個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持續加強技術攻關,不斷提升在國內外知名度,吸引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安徽省2016年先期組建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探索國家實驗室體製機製和運行模式。2020年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成為首個獲批的國家實驗室,為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樹立典範。安徽省全麵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建設大科學裝置集群,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產業創新平台,加強“雙一流”大學建設,加快發展各類創新企業,有效提升自身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對高水平研發團隊和國內外領軍企業的強大吸引。通過深化改革,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效率,相繼推出“探索形成需求導向型科技成果供給機製”“專利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和信息共享機製”等改革舉措,有效激發研發機構和人才活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進一步將創新能力提升與承接產業轉移結合,發揮合肥、蕪湖等核心城市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的品牌作用,合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未來產業,積累形成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動力。

緊抓國家戰略機遇,助力產業轉移走上“快車道”

皖江示範區充分利用和放大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政策紅利,加快推進與滬蘇浙各領域合作,推動產業轉移和創新發展邁上新台階。

2019年,安徽省被整體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範圍。皖江示範區加快行動,進一步加強與滬蘇浙對接,以區域一體化帶動產業合作。聯合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牽頭組建G60科創走廊相關產業聯盟,共同實施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推動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聯動發展,共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加快推進省際毗鄰地區建設,深化蘇皖合作示範區建設,謀劃建設“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合作區,出台專項支持政策,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設立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推動產業合作走深走實,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提速。

三、皖江示範區相關實踐帶來的啟示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產業梯度轉移、生產力布局優化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皖江示範區過去十年的實踐卓有成效,為我國深入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帶來深刻啟示。

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是承接產業轉移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

產業承接地區應當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關鍵政策導向的研判,搶抓曆史機遇窗口期,錨定方向,借產業梯度轉移和生產力布局的機會提升地區開放水平和對外合作質量,充分激發地區發展潛能。同時,承接地應高位謀劃產業承接工作,完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係,引導產業集群式承接。從政策體係、招商方式、政策保障等多方麵因情施策、主動對接,抓住產業外溢窗口期,有重點、有計劃地開展工作,激發地區比較優勢,逐步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此外,欠發達地區需要解放思想,發揮主觀能動性出新招、出實招,持續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建設權責利統一的“服務型”政府,促進政企互通,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在政策引領、製度保障、要素傾斜、資金扶持等方麵為企業落地、產業轉移、行業發展提供健康、良好的環境。

圍繞園區載體和龍頭企業引育打造良好環境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關鍵任務

承接地應因地製宜建設產業園區、產業集中區、合作共建園區等各種類型的產業承接載體,創新園區平台管理體製和運營機製,夯實產業承接與發展的基礎。一方麵,設計合理、可行、完善的管理體製,積極應對要素緊張問題,探索盤活存量資產的路徑方法;另一方麵,推動開展如“管委會+公司”等多元化的管理運營模式改革,鼓勵專業運營公司參與園區建設,做大做強投融資和服務平台,為園區後續發展打牢基礎。此外,隨著發展方向調整和市場環境變化,產業承接載體的功能、數量、模式也應根據實際需求調整、優化,適時進行整合、拆分。另一方麵,承接地需高位推進,大膽探索新方式、新方法,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集聚。善於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構建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發展模式,將行政主導下的單打獨鬥變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協同作戰。充分發揮政府機構、民間組織等多類平台的作用,借鑒“點對點”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引進龍頭企業等多種方式深入推進雙招雙引工作。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是推動更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皖江示範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成功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的品牌。承接地應充分整合利用區內基礎科學研究優勢條件,通過科技製度創新、法規條例製定等方式提前謀劃,積極搭建創新平台,培育、鞏固科技創新能力,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圍繞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和產業承接發展需要,加強“卡鏈”“斷鏈”技術攻關。通過成果轉化機製設計、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等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促進基礎研究、前沿技術成果布局落地,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